據了解,無論是上述創新型中小企業,還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推動由過去的模仿創新到未來的原始創新,都會面臨獲得高質量專業化服務難、科技人員創業難等問題?!耙园雽w工藝為例,人才是最主要的動能,我國在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跟美歐等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蔽湛萍紕撌既?、第四屆國際儀器儀表和測量納米技術會議共同主席洪鵬達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提升‘工藝’,就必須要有‘工匠’。在半導體領域,‘雪崩’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它是指勢壘區的電子和空穴達到一定的濃度,獲得了加速,從而擊穿P-N結。產業創新人才的積累過程也類似,當隊伍足夠壯大,就會以強大的動能,形成一場快速、迅猛的‘雪崩’?!?/div>
針對當前我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人才儲備不足且流失較為嚴重的現狀,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提出,一方面,要聚焦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共生發展的產業生態,通過“強基計劃”等多種方式,大力培養國內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通過“筑巢引鳳”,在子女上學、就醫養老、薪酬制度等方面,創造“類海外”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回國創新創業創造,同時也可以“靠鳳筑巢”,在海外建立一支為我所用的高端人才隊伍。
1月13日,科技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提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集聚高端人才,鼓勵各地方探索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或“旋轉門”機制。從高校、科研機構的角度,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也提出,要“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發揮院士引領學術風氣和社會風尚的‘頭雁’作用,調動和充分尊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精神?!?/div>
政策“大禮包”
“扶上馬,送一程”
《“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3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李曉紅認為,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對接,努力解決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
邁出“最先一公里”談何容易,地方如何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據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孫翔介紹,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強了金融供給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育苗”作用。同時,對初創期科技企業加大風險損失補償比例,對即將上市的科技企業適當提高放貸額度上限;推動廣州高企充分享受央行額度2000億元、利率1.75%的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紅利。
此外,廣州實施高企上市倍增行動,積極向上交所、北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推薦高企上市融資。多措并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科技部《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提出,“建立金融資本支持企業創新積分制”,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為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支持形成與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等證券交易機構的協同機制。
2021年9月2日,證監會負責人在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資本市場始終將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作為重要使命。盛景網聯聯合創始人、資本研究院院長楊青認為,“企業必須是創新層企業,并且在新三板掛牌12個月才可以去北交所上市,所以它整體帶動了新三板的創新層和基礎層的企業,形成了新三板內部層層遞進的一個效應。另外,也會激勵投資機構更多地參與中小企業投資?!?/div>
“最先一公里”
如何銜接“最后一公里”
據科技部成果與區域司二級巡視員陳宏生介紹,年初發布的《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從優化資助模式、完善政策措施、集聚高端人才、創造應用場景、夯實創新創業基礎條件5個方面,形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制度安排。已有10多個省市制訂了實施方案,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支持制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壯大和發展,并召開政策宣講會,促進相關政策扎實落地。
“在中國制造業,高端裝備仍是短板,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更是大多裝備制造企業難以逾越的關卡,”洪鵬達告訴本刊記者,“行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突破,比如芯片的材料生長、芯片設計、芯片工藝等方面,壁壘高、研發周期長、整體的難度很大?!?/div>
許多關鍵技術,其實也正是共性技術,那么如何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李曉紅認為,要鼓勵大中小企業上中下游協作,同時鼓勵采取研發眾包、“互聯網+平臺”、大企業內部創業和構建企業生態圈等模式,促進大中小企業之間的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通過大中小企業協同、上下游協作聯動,形成良好的產業鏈互動機制。
我們看到,打通創新鏈的背后,是資金鏈、人才鏈等多鏈條的合力。除此之外,搶占數字化轉型先機,能更好發揮互聯網對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促進作用。
而爭取原始創新機會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將科技創新的焦點投在創新機會的“動態識別”上?“我們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特別是在智能化這一塊,比如最近興起的元宇宙,對光電傳感、光電顯示,以及海量的大數據傳輸提出技術需求。這個產業升級的重要階段,也引爆了整個行業的巨大需求?!焙轾i達表示。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辈鸪璧K產業化的“籬笆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沉睡”的基礎研究要被喚醒,精銳力量更需要被集合。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作出戰略性安排,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捌鋵嵕褪亲屍髽I按照市場的需求去做資源的投入和匹配?!焙轾i達表示。
如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賈利軍所言,“只有當不同層級、領域的融合達到足夠的規模與深度,才能引爆‘技術蛙跳’,從而開啟跨越式發展?!蔽﹦撔抡哌M,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未來,要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創造生態,激發超大規模微觀創新主體活力,以基礎研究帶動前沿技術集成開發、融合應用,以源頭技術帶動新產業發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發展帶動創新的良性循環。
END
來源:本刊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