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是由教育部審批創辦的培養人文社會科學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學,肩負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為了更好的踐行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宗旨、進一步提升本科生的經濟學素養,落實“新文科”教育理念,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以新機制培養新文科跨界綠色創新人才。
以新機制推進新文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靶挛目啤辈皇菍Α芭f文科”的簡單替換。國貿專業在踐行“新文科”建設的過程中,提出以新機制激勵教師,推進“新文科”建設。一是,鼓勵教師建立跨專業、跨學院的虛擬研究中心,例如國貿專業老師夸學院、跨校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品牌領導力研究中心,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設立“新文科”科研項目,鼓勵老師申請“新文科”科研項目,并給予科研基金支持。三是,鼓勵教師跨專業、跨學院開設課程,例如國貿專業老師在新聞傳播學院跨學院開設市場營銷課程。四是,在社科院系統內聘請教授,并允許教授跨院系指導研究生。
提出學生自覺“學習+研究”,教師自覺“教學+研究”的雙學研融合的教學模式
科教融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辦學優勢。在科教融合過程中,提出學生“學習+研究”和教師“教學+研究”兩方面,兩者共同發力和融合,實現學生自覺和教師自覺,從而促進教學效果。其一,以學生為中心,變被動為主動,改變傳統的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灌輸式聽講學習的被動方式,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熱點經濟問題的課題設計當中來,加深其對熱點問題的理解和自我分析能力,形成“學習+研究”的模式,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真正做到學生想學-能學-會學-在學-享學。其二,“授之以漁”是教師的職責。教學+研究室教師的基本功,教師加強對經濟專題的研究,做出相關的論文,形成自己的分析視角,再將研究得出的最新成果納入到消費經濟學教學當中來。真正做到“授漁”而非“販魚”“授魚”。其三,將學生和教師的學研模式進行融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因為在教研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的研究內容存在差異,但是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的參與和互動達到了空間和時間的結合,也就是兩種學研的雙融合
培育跨界綠色創新人才
打破學科之間的藩籬,促進學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之一。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跨界融合體現在,一是,打破專業界限,整合教學內容,實現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國際貿易理論與工學知識交叉融合,結合新時代的要求,豐富學生知識積累;二是,發揮在線教育平臺的作用,延伸國貿專業教與學的內容,讓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束縛開展自主學習;三是,重視互聯網應用,突破校企界限,創新校企合作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是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而組建的大學,是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語境下組建的大學。其培養的人才是又“紅”又“專”的綠色創新人才,“?!笔蔷哂袆撔聺撡|、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勇氣、善謀事、能成事的人才。創新人才不僅要“?!边€要“紅”,即再新時代,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綠色”創新人才是能夠保持真誠質樸,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超凡脫俗的學術追求、拒絕隨波逐流的清高傲骨、出淤泥而不染的學者人格。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 劉慧
組稿:李艾離